上海硅灰粉报价
一个工程技术人员,一生能有一项创新技术在全国或国际上处于水平,或有一项能成为国家行业标准,已是莫大欣慰了。然而,他却拥有近10项这样的创新技术、其中有4项成为行业标准,这就是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、贵州省政府参事、全国先进工作者郑治。如此丰盈的科技人生,是在贵州的大山里打磨出来的。在庆祝贵州解放60周年的日子里,记者走进乌江流域相关梯级电站,目睹了郑治闪光的科技人生轨迹。
猫跳河16年:
深山磨剑敢为人先
1958年至1980年,在乌江支流猫跳河上,水电九局建造了我国完善的梯级电站工程,180多公里长的河段上分布了6个梯级电站,每级的大坝与厂房设计各不相同,充分展现了中国水电建设者的创新智慧,科技含量很高,猫跳河由此被誉为“流金溢彩的水电画廊”,在我国水电建设史上占有重要一席,为之后的大江大河梯级电站开发提供了借鉴。
1968年,当猫跳河梯级进入到第4级(窄巷口)、第5级(红林)电站工程建设时,工地上来了一位新面孔,他就是华东水利学院毕业生郑治。这位生于江南、长于江南的才子,并不因为被分配到贵州大山沟里而沮丧,反而很高兴,因为能够一毕业就直接走进建设工地,并很快调进水电九局设计院。“学以致用”是他感到非常幸运的事,再苦再累也心甘。他初到工地就被这条河的名字感动了,原来,这里曾经是华南虎的理想生息地,它们每天以河床中礁石为跳墩,自由行走于两岸,贵州民间称虎为“猫”,猫跳河由此而得名。
进入工作岗位不久,九局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。猫跳河梯级电站工程原是在喀斯特地质条件下的尝试,在这条曾经被外国专家断言不能建水库电站的河流上,中国水电建设者们不信邪,发挥大智大勇,不仅取得了成功,而且创造出不少人间奇迹。如红枫一级电站,由于当时贵州缺少水泥,他们穷则思变,建成了中国使用木斜墙防渗工艺的堆石坝;修文三级电站缺少自然砂,他们首创人工砂技术,开我国人工砂使用先河;窄巷口四级电站的桥上拱结构,即修建大坝不挖基础,而是在河床上建堰塞桥梁,再将大坝修建在桥上,创造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奇迹……
猫跳河的自然环境和建设成果,不仅让郑治钟情起贵州山水,更使他敬重水电九局的工程师们。创新、敢为天下先的理念,一开始就这样铭刻在他心中,鞭策着他虚心好学,吃苦耐劳,向着观念创新、技术创新、理论创新的方向攀登,两年后就获准参加猫跳河第五级电站主体工程设计工作。
为集中精力干事,郑治在本单位找了对象,把家安在窄巷口电站工棚里,一住就是16年。以此为“港湾”,他不断谋求专业技术上的突破与升级,10年磨剑,锋芒初露:1978年将锚喷混凝土技术在国内应用于发电洞衬砌;1980年担当起猫跳河四、五、六级电站工程竣工验收工作;1981年兼任南盘江天生桥二级电站水道设计室主任,并参加《水工隧洞设计规范》制订;1982年,水电九局设计院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水电部贵阳设计院后,参加乌江干流梯级电站规划工作,贵阳院和长江委合作提出的“高坝大库梯级开发方案”获国务院批准,将原来15个梯级优化至11个;同时承担起七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“高混凝土坝裂缝及其防治”的研究……郑治,就这样脚踏实地、一步步走上了水电专家的坐席。
在参建猫跳河梯级电站的后期技术改造中,郑治的科技创新技术成果,率先在红枫电站木斜墙技改工程中一炮打响。这座中国使用木斜墙防渗的堆石坝,木斜墙的原设计使用寿命为10—15年,1959年下闸蓄水,到1975年需更换木斜墙或改造为钢筋混凝土面板。当时国内权威水电专家一致认为,要放空水库才能实施。据测算,一旦放空水库直接经济损失一年达5亿元以上,猫跳河6个梯级电站和清镇火电厂都得停电,这对于当时电力紧缺的贵州来说,由此造成的间接损失更大,而当时省财税入库量不过10多亿元,水库周边工农业生产用水和数十万百姓饮用水也难以解决,势必影响社会安定,这是无法承受的方案。时任省领导李葆华多次视察,得知大坝暂时无安全问题后,指示研究新方案。而不放空水库的任何新方案,都充满大风险,故数年间无人敢出招。
此时的郑治,已经步入艺高人胆大的中年,决心为国为民分忧,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,悉心研究不放空水库,从大坝顶部进行“多排钻孔灌浆防渗”替代木斜墙防渗,经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两阶段试验后,获准于1989年进入现场施工,1990年完工。19年后,红枫电厂总工程师徐向阳陪同记者来到大坝上,他指着坝体说:“经过近20年的监测,大坝各项数据正常,稳如泰山。”这项创新技术使用成果,确保了当年贵州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发展按计划进行,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。之后,国内许多工程堵漏均采用此技术,有关技术已纳入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。郑治由此一鸣惊人,开始奠定了其水电专家的地位。
鸭池河15年:
创新求是硕果满枝
乌江干流鸭池河段,系古代水西彝族领地与中央王朝的界河,从明初奢香夫人率土来归后,从此变成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内河。河水荒流至20世纪80年代,乌江干流梯级东风电站上马,鸭池河终于变成了一条发展大河,郑治就是这项大型工程的副总设计师。
1984年,郑治虽然把家眷从窄巷口搬迁进了贵阳,但他多数时间仍然浸泡在设计室和现场。1986年他又马不停蹄转战东风电厂工地,身肩重担,一干又是15年。郑治的科技创新成果,挂满在这座当时亚洲的高薄拱坝上。这里仅举几例:
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技术。万丈高楼平地起,基础非常重要,而水电站大型高拱坝的基础,更是要防止开裂变形。郑治要在前人基础上更上一层楼,却要从被前人否定的材料上着手。传统技术认为,氧化镁在混凝土中属有害物质。郑治和国内同行在研究中发现,氧化镁在前期具有改善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功能,后期又可起到补偿混凝土温降收缩变形的作用,进而能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。他力排众议,勇担责任,上世纪90年代初果敢地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东风高薄拱坝基础建设中,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有利物质。之后经行业权威部门鉴定,其科技含量达到了国际水平。
硅粉+粉煤灰混掺抗冲磨混凝土技术。大坝中孔是排放库水的设施,由于“激流穿石”的原因,需提高混凝土抗冲耐磨强度。郑治也不愿按部就班施工。在贵州呆的时间长了,他发现利用贵州优势矿产资源建设起来的火电厂、磷肥厂、铁合金厂等排放的粉煤灰、磷渣、硅粉等工业垃圾,如能派上用场,既可为环保作贡献,又可降低基建成本。他经过多次试验后发现,在混凝土中掺入硅粉和粉煤灰,可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冲耐磨质量,于是将之运用到东风电站大坝中孔和溢洪道上,取得良好效果。
防渗帷幕灌浆技术。东风电站地处喀斯特发育典型的山区,大坝和地下厂房的防渗效果成为工程的关键环节。郑治采用“小口径无塞高压灌浆法”,从大坝至两岸切入,直至地下厂房,使用(掺粉煤灰)水泥浆灌注,拉起一道地下55万平方米大帷幕,将地下厂房保护起来,并有效地防止了岩溶通道渗漏水。迄今为止,东风电站防渗帷幕仍位居全国前列,粉煤灰作为灌浆材料也被列入行业标准。
东风电厂总工程师李家常告诉记者,郑治在东风大坝和厂房建设中推出的这些创新技术成果,一开始均遭到某些专家质疑或反对,都是靠郑总坚持支撑起来的,通过实践检验,不仅非常成功,而且为工程节省了大量投资。由这些创新技术建设起来的东风电站大坝和厂房,获国家设计金奖,结合东风拱坝研究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如今,这些技术已被行业普遍采用。从遭反对到获得普遍采用,郑总成了行业中深受尊敬的专家。
在东风的15年里,郑治还兼任乌江沙沱电站总设计师及其他电站不少技术工作,先后参加编制国家行业标准,如《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》、《水工混凝土抗冲磨防空蚀技术规范》、《水工混凝土断裂试验规程》等,是他的智慧贡献,进而提升了他的专家声誉和地位。
六广河10年:
铸就辉煌书写历史
《古文观止》选载王阳明的《瘞旅人》,其事实就发生在乌江中游六广河段。在昔日古代大师发愁的这段高山峡谷里,如今建出了中国水电站的新楷模——环保与工程建设同步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优越的索风营电站。这项投资30多亿元的大型工程,其总设计师和项目经理,就是由郑治一肩挑起来的。2005年2月10日,胡锦涛主席视察索风营,高度称赞这项工程的环保理念、建设成果和示范价值,亲切接见郑治等人并合影留念。
由此,郑治在水电建设事业上书写了新的历史。他的业绩再次证明,中国的许多人才,只要能给他们一个平台,就有可能书写历史。郑治投身水电工程建设30余年后,2000年终于迎来了一次由他全面唱主角的机会:在管理者面前,他是技术专家;在技术专家面前,他是管理者。“大权”在握后,他将自己大半辈子的知识积累和创新,尽情地挥洒出来,使索风营工程的各个环节,都闪现出他的理念创新、科技创新的时代光彩。厂长刘玉刚等人陪同记者进入现场,逐一介绍了几项处于国内或国际水平的技术成果:
项:大坝正面看上去有点像保龄球状的结构,不仅使坝体获得了最美的造型,同时在泄洪时获得了更好的消能效果。郑治为这项技术取名为“χ型宽尾墩和台阶坝面泄洪消能系统”。它一出现在索风营电站大坝上,就使之成为当今同类工程中世界的创新技术,也被列入行业标准。
第二项:为使这座碾压混凝土大坝更加稳固安全,郑治应用了“微膨胀混凝土技术”和“混掺混凝土技术”。这项技术使用的新材料,是火电厂粉煤灰和磷化工尾渣,既降低了建设成本,又为贵州两大工业垃圾拓宽了用途,成为国内创新技术。
第三项:在高温季节施工,大坝碾压连续上升过程中,为防止坝体混凝土出现裂缝,郑治和施工单位合作决定在坝体混凝土内埋设冷却管,进行温度控制,大坝连续上升30多米,为高温季节坝体混凝土连续碾压提供了新技术,在国内普遍推广应用。
第四项:为建造结构先进、布置紧凑的地下厂房,郑治采用直壁式岩锚梁,取消边柱和大梁,用锅壳钢筋混凝土直贴围岩的“无梁厚板技术”,为地下厂房获得更加合理的空间,使地下厂房布置和结构处于国内水平。
第五项:为加快工程进度,确保两岸现场运输需求和交通安全,郑治和昆明理工大学合作,设计出比传统平拉钢索桥优越得多的双向新型索桥,无论单向或双向行驶60吨重型卡车,桥不摇晃,稳如钢筋混凝土大桥,他称之为“倒装拱索桥技术”,这在中外造桥史上绝无仅有,被同行赞为“世界桥”。
不仅在以上这些工程技术大项上,而且在不少中项和小项上,科技创新无处不有,如他将导流明渠建在覆盖层上,缩短了长度,加快了工期,做到当年开工,当年截流;大坝下游坝面碾压台阶,传统上是将其修整为光斜面,而郑治利用台阶作绿化,在其间填土栽花种草,既简化施工、节省成本,又美化了大坝。
由于郑治胜任“一肩挑”的重担,在索风营大型工程中,仅用16个月完成可行性研究,施工期各个工程的环节不断优化设计,都实现了“无缝对接”,并节省投资3亿多元,从而使这项西电东送重点工程,在高质量、快速度中顺利竣工,投产至今,运营良好,获得普遍好评。2009年,索风营电厂显现出来的“水电公园”环境效益,被国家有关环保组织选为示范工程,索风营的美名,正在不断提升中。
有人建议他申请中国工程院院士,他婉拒:“太耽误时间和精力了,不想也罢!”
在画完了索风营这幅最美的图画后,郑治已快到退休年龄,行将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。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,2003年省长聘他为省政府参事,2005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。作为政府参事,他认真履行职责,先后向省政府提出了10多条参事建议,受到省领导肯定和赞扬;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,他从经理岗位上退下来后,继续为所供职的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设计院服务,坚持科技进步,技术,受委托奔走于全国各地大中型电站,为咨询、审查、安鉴等工作贡献智慧,所到之处,均受到同行高管们的欢迎,亲切地称呼他:“大师兄来啦!”